临洮县,古称狄道,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城而过。
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是著名的军事要地。
春秋战国时,临洮为西羌所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遣蒙恬发兵三十万北筑长城,起自临洮。汉吕后及汉文帝年间,匈奴曾数次侵入临洮, 并东向关陇地区骚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骑兵一万人从临洮出发,渡过大通河,进入河西走廊,在武威附近战败匈奴休屠王。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2年),居住在这里的西羌族反汉,汉武帝发兵将其镇压下去。后汉建初二年(公元77年),羌帅豪布桥等又围汉南部都尉于临洮,被汉将马防击破。后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羌人终于攻陷临洮,控制该城达十六年之久,后被汉校尉马贤收回。蜀汉末年,蜀将姜维曾数次经临洮问津关陇,后因魏国在此屯驻重兵,姜维只好改道用兵。
晋末,河西走廊一带每有战乱,临洮往往首当其冲。当时,谁控制住这里,便可以侵掠整个陇西。晋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刘曜攻拔凤翔、宝鸡后,晋王司马保惧其威势,自天水逃往临洮。两年后,匈奴休屠王石武攻陷临洮,将此地献给刘曜,刘曜由此进击凉州,迅速夺取陇西大部分州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前凉国主张天锡夺占临洮,掠民五千余户返回武威。北魏吞并秦、凉二州后,以临洮为咽喉之地,在此列置郡县, 恃为藩蔽。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进犯兰州,隋朝总管叱列长之驻守临洮,不久亦被突厥所败。唐代以临洮为抗拒吐蕃的边防重镇, 临洮不守,则陇右难保。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陇右节度使王晙追破吐蕃于洮水,又败之于临洮西北的长城脚下,共歼灭吐蕃军数万人。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发生内乱,唐朝乘机发大军自渭州出击,吐蕃大将思罗发集合诸部死保洮水,焚桥拒之,后为唐军所破。
宋初,宋朝的版图基本上承袭五代时的格局,西不过天水。自熙宁以后,随着国力日见强盛,拓边之声渐起,临洮乃为征讨西夏的必经之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韶率通远军攻西羌,西羌在临洮抹邦山据险坚守。王韶说:“既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遂领兵往抹邦山,与羌军对阵。羌军冲下山来,被宋军击败,此役致使整个洮西为之震动。继而,王韶又在此击败吐蕃派来的援兵,并乘势夺占了武胜城。
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羌人首领鬼章与西夏结盟,企图恢复故土。西夏聚兵天都山,切断宋通远军的粮道,鬼章屯驻常家山,与之遥相呼应,等待临洮的宋军前来就歼,却被宋将游师雄逐个击破。几年后,宋将种谊又奉命讨伐鬼章,种谊率军夜渡临洮以南的邦金川,黎明时包围鬼章盘据的铁州城,大破之。宋以后,临洮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大都好勇喜猎,土地也相当丰腴,而且水利发达。所以,明初徐达讨平临洮后, 曾对朱元璋说:“临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给军储,得其人足以资战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鉴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形势已经造成,党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先建立和发展甘南根据地,尔后在西兰大道和一、二方面军会师。1936年9月,红四方面军已相继攻占漳县、临潭、渭源、通渭四个县城及岷县、陇西、临洮、武山等地区。10月7日和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十师在会宁、青江驿、界石铺等地,分别同红一方面军的第七十三师和第一师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