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木兰花令是什么意思(从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背后的典故入手来分析这首词)

100人浏览   2024-09-18 10:38:19

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引发了后世人的无限遐想,纳兰这的这首词引用了古代两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似乎都是在印证因为不能如初见般美好长存,才会有那么多不如意的感情事。

纳兰容若这首《木兰花令》有许多人都当成爱情诗来看了,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来从这首词的题目看起,这首诗全名《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木兰花令是一个词牌名。我们主要看后面的部分,拟古决绝词的意思是模仿古代的分手诗而写的词。柬友是指寄给朋友。

那么纳兰写这首词只是练手、模仿之作,顺便寄给朋友看看他的看法。而传颂下来后,这首词因“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触动人心的诗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既然是模仿古代的分手诗而写的,那么就有典故的出处。今天,我就跟大家谈谈这首词背后主要的两个典故。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班婕妤是西汉有名的才女,汉成帝刘骜的妃子。当初,汉成帝听闻班家出了个才貌双全的女儿,便召入宫中服侍。

刚开始,汉成帝很喜欢班婕妤,二人常常形影不离。班婕妤希望能够辅佐皇帝成为一代名君,可汉成帝却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自从赵氏姐妹入宫后,皇帝就深深被她们迷住了。赵氏姐妹飞扬跋扈,在搞倒许皇后之后,又趁机诬陷了班婕妤。

汉成帝轻信谣言,对班婕妤起了防备之心。班婕妤叹息,决定急流勇退,离开这是非多的后宫,所以她借服侍太后的名义退出了宫斗圈。

班婕妤去长信宫陪伴太后之后,便如同青灯古佛长伴于身,寂寞是空气中成分最多的情绪。

她借秋扇自伤,写下了《团扇诗》,又叫《怨歌行》,全诗如下: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样一位才女子最后如何呢?汉成帝去世后,她去了陵墓守陵,一年后,寂寥的走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是班婕妤的悲伤和叹息。


  

二: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典出南朝齐国山水诗人谢朓的《同王主簿怨情》的“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

另外,康熙三十年的《通志堂集》刊录的“却道故心人易变”,光绪年间的《娱园丛刻》刊录的是“却道故人心易变”。所以《纳兰词》被误刻后句“故心人”为“故人心”。

到了现在,两种版本都有,但是意思却大相径庭。

“却道故人心易变”的意思是:你变心了,却反过来说情人之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却道故心人易变”的意思是:明明是你变心了,你却说你的心从没变过,反过来怪我变了。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意思。


  

三: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典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自从杨贵妃进宫后,唐明皇为杨玉环建造了华清宫,上演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剧情。

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他们许下美好的祈愿,但这愿望通通被安史之乱扰乱了。

唐明皇为了稳定军心,舍弃了杨玉环,随后入了蜀地。

在一个下着雨的凄寒夜晚,不知何处响起了铃铛声,一声又一声。唐明皇想起杨玉环死前说:“妾诚负国恩,死不怨矣。”

悲伤不已的唐明皇作《雨霖铃》以寄哀思。当年的海誓山盟、比翼连枝如同幻影般散去,只留下李隆基一人痛苦。


我们回到最后一句诗中,“何如”是“哪里比得上”的意思,据此推测,有一位女子本想把她和他的负心汉情人比作杨贵妃和唐明皇,但是这位女子又想。你这个负心汉只有无情,哪里比得上唐明皇,人家李隆基好歹还会怀想起从前的海誓山盟。

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帝王家和他的妃子之间的事,古来帝王为薄情之形象,那为何班婕妤和杨贵妃之类会有这么多记载呢?我认为,其一,班婕妤才华横溢,这在妃子中是少有记载的,,她所写的《怨歌行》流传至今,写尽她失宠后的凄凉,如同团扇般在秋日被藏起来。其二,杨贵妃的影响力大,甚至影响了国政,当然,安史之乱与她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她只是国家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为什么纳兰会选择帝王间的决绝爱情而不选择民间的,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类的呢?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试着猜一下。其一,影响力大,有代表性。如“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为从一位民间女子的角度想到他那薄情的负心汉而表达的。其二,受前人影响,毕竟这是一首拟古决绝词。主要受谢脁的《同王主簿怨情》(写了班婕妤被抛弃的事)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故事)所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