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旧时的中国历史中,“以夷制夷”这词可不是什么好话,就跟我们常说的“釜底抽薪”和“远交近攻”差不多,都是靠别人帮忙达到目的。但用多了,问题也来了,可能会惹上大麻烦,甚至连整个国家都会遭殃,所以后来大家对这个词的看法也就不太好了。
"以夷制夷"这招,很早就出现在宋朝了,王安石还有范晔都说过。简单理解就是用别的国家的打仗来保护自己的地盘。但是这招儿用多了也挺危险的,历史上就有不少因为没想明白而搞砸的例子。比如北宋那次攻打辽国的大战,他们觉得辽国已经被金国打得差不多了,肯定能赢。结果?辽国剩下的那些兵马就让北宋吃了大亏,还让金国看出了北宋的弱点。
当年北宋想要请金国帮手打辽国,结果却被反噬,自己差点完蛋。原因,不仅是他们对局势判断失误,更重要的是他们内部乱七八糟,政治和军事都腐败得要命,哪能抵抗得了金国的攻击?最后就导致了“靖康之耻”,北宋就这么没了。这事告诉咱们,找外援来管外事,风险可是不小!
南宋跟蒙古和金都较量过,还想找蒙古帮忙,但最后还是没成功。金被打败后,蒙古没把答应给南宋的好处当回事儿,还觉得南宋弱爆了,就是个小角色,不值得一提。结果南宋想夺回失地,却输得更惨,国家也更快崩溃了。
清朝那时候,李鸿章想请外国帮忙对付其他列强。可是这个办法行不通,比如跟法国打仗,清军赢了两场,但是怕输就投降了,签了个丢人的条约。结果就是,国家主权更弱了,国际地位也没啥提高。
直说了,历史告诉我们,用对付其他人的方法来对付别人总是要栽跟头的。原因很简单,那些统治者对周围的环境一点都不理解,更别说关心自己的事儿了。他们只是拿运气当本钱,希望借助外部力量解决自家的问题,却忽视了自己是多么无能。他们也没料到人家一时兴起会变卦。这样的想法,不仅让外交手段出了差错,还拿国家的未来开玩笑。
用老外压别人压不住事儿的,想让祖国强大还得靠自己使劲。别想着外国能帮什么忙了,他们可帮不上!历史上那些教训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让国家有骨气,得咱们自己拼命,外国可帮不上大忙。
虽然讲出来“以夷制夷”好像挺对头,但如果真的这么做很可能会出事。你说去用人家来管人家,这事儿靠谱吗?想想以前就是因为太依赖别人,结果吃了大亏。所以,现在这种形势下,咱们得靠自己,真正地搞改革,把国力提上去才行。那“以夷制夷”这个点子到底咋样?你们觉得在这样的国际关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不重蹈覆辙?记得发评论分享你们的看法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