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介质是啥意思(声音的本质)

100人浏览   2024-08-29 09:52:42

第一节:我们的大气层


地球是有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有这些:

78%的氮气、20%的氧气,剩下的2%有氩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等。

为什么有大气层呢?

因为地球引力,这些气体被吸在地球上。大气层大约是1000千米厚,也就是从地面往上数1000千米。


大气层里气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就是这些气体的分子,比如氮气分子、氧气分子等,当然还有一些水分子。我们就生活在这些分子里。

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而且越接近地面越密,也就是挨的越紧。因此,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压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气压。大气压有个平均压强,也就是这些地方分子的密度差不多。


大家见过一块糖放到水中吧。糖会马上把水染色,因为糖分子在从密处到疏处扩散(下图示意)。分子就是这个特性,哪里有空地就往哪跑。


就是因为我们四周布满了分子,而且他们都能运动,所以声音才能传播。这些分子就叫传播的介质。介质啥意思,就是凭介这些物质才能传播。


第二节:震动是根本


好了,振动来了。

有了传播的介质,还必须得有声源。声音就是从声源发出来的。

那么声源具体是怎么发声的呢?

举个例子--想象我们在敲鼓:



用鼓槌敲了一下鼓面,鼓面受力后会凹下去,但马上又凸出来,然后又凹下去然后再凸出来,往复这个动作,这就是鼓面的震动。声音就是这一凹一凸形成的。


鼓就是声源,四周的空气把声音传播开来,就是声波。波形是这样的:



为啥波形是这样的呢?

刚才说了,我们生活在大气层里,那么鼓面当然也被大气分子包围着。当鼓面凹下去时,就相当于突然多出块空间,包裹着鼓面的分子自然要往空地儿跑。最贴近鼓面的最先跑,后面的跟着跑。导致的结果就是:包裹着鼓面的分子密度在这一瞬间变疏了。


而当鼓面凸出来的时候,相当于挤压了空间,本来变疏了的分子突然被挤压。最贴近鼓面的分子最先被挤压,这个分子马上又挤压紧挨着它的另一个分子,这样一个链条过来,压力就往外扩散了。


就是这一凹一凸导致了疏波和密波间歇出现,所以波形才是那个样子的。震动是声音的根本,任何能发声的物体一定是震动导致的。


第三节:传播速度


声音的产生来自于震动;而声音的传播来自于介质(空气啊,钢铁啊,水啊)分子“疏”“密”状态的传播;“疏”“密”状态转换越快,声音就传播的越快。


那么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影响呢?

主要受两方面影响:


分子的紧密程度

分子的温度


如果分子挨的紧非常密,那么一个分子动另一个马上就动,这样速度就快。如果非常分散,一个分子需要跑一段路才能碰到下一个分子,力量传导自然就慢了。这也是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的原因。



为什么铁传播那么快呢?因为铁分子(其实是铁原子,铁以原子形态存在)更密集。


第二个是温度。因为分子在热的状态下运动更快,所以热水就比冷水波速更快。


第四节:频率


波,不管是什么波,都有至少两个属性:频率和振幅。先说频率。

当我们要算频率的时候,一般要看波的另一个模样:



看起来很像水纹,其实声波也是如此。分子密的时候形成波峰,分子疏的时候形成波谷。

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就叫波长(当然计算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也行)。


啥叫频率呢?就是在一秒钟内,有多少个波峰传播出去。

回到敲鼓的例子:鼓面首先是凹进去,然后凸出来,然后再凹进去,这是一个循环。

频率就是在一秒钟内,凹→凸→凹这三个动作算一套,一共做了多少套。这个次数有个专门的称呼叫赫兹(Hz),也就是声波频率的单位就是赫兹。比如钢琴中央C键la调的频率就是440赫兹。


为啥规定是一秒呢?

其实规定多少都行,一个小时也行,一分钟也行。但是因为震动很快速,所以一秒钟比较方便。


波长和频率啥关系呢?

因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固定的,所以波长和频率成反比,即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人类的耳朵并不能听到的声音,和可见光一样,可听声也就一段,大概从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小狗,小猫听力都比人类强。


频率说明啥呢?

它反应的是音调的高低。需要特别注意,不是声音的大小。

想象小鸟和老虎。小鸟的叫声为啥听起来清脆,就是因为频率高。虎啸频率比较低,所以听起来(主要是从电视里)就比较低沉。其实,一说音调高,我就想到了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


第五节:振幅


刚才说了,频率决定的音调的高低,不决定声音大小。那么谁决定大小呢?

振幅。

振幅是啥,就是波峰的高度。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反之声音越小。


那么振幅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本质是声压与大气压偏差的大小。

有点难懂是吧,还用敲鼓举例子。


鼓面的震动导致空气分子一会儿疏一会儿密。“疏”就代表空气分子距离远了,彼此的压力就小了。密就代表分子更紧了,因此压力也就更大了,此时分子间的压力与大气压的差异就是振幅。不敲鼓时,鼓面不凹也不凸,这个时候的气压就是大气压。


琢磨一下,怎么才能让振幅增加呢?

让振幅增加不就是让分子变得更密更紧吗。我们借助一个场景--拉弓射箭,是不是把弓拉满拉深,反弹的力道才大啊。所以敲鼓时,使大劲,让鼓面凹的更深一些,反弹的力道才大,才会把分子推的更紧。

这也是为啥,使劲敲,鼓才更响的原理。


好了,把频率和振幅放在一块看会有啥发现呢?

如果我使劲敲鼓,鼓面凹的更深,是不是会导致频率下降啊?

是的。

因为频率就是凹→凸→凹这三个动作在一秒钟内做的次数。如果凹的更深,一定会消耗更多时间。凸出来的也更大,同样消耗更多时间。自然就会导致频率下降。


所以一般情况下,高频率,高振幅,是挺难的。

你想想《青藏高原》这首歌,这多难唱。它就是高频率高振幅,也就是音调又高,声响又大。


第六节:相位


其实不太想解释相位,因为不太好说明白。但是不解释它,又没法说后面的音色。

大家看个图:


相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到达的声压曲线上的一个点。说点人话吧--还原到现实中就是声音错峰的程度。

上图有两条声波线,明显的他们的发音节奏是不一样的。

可以想象一下唱歌的和声,比如张学友和刘德华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张学友先唱,然后2个字后刘德华开唱。他俩唱的都是一首歌,每个字都一样,所以曲线的频率和振幅都一样,只是开始的时间不同,这就叫相位不同。


把频率,振幅,相位三个放到一块瞧瞧:


第七节:音色


音色是最有意思的。

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波形,大部分是正弦波,就是这样式的:

正弦这些是在初中学的,不过现在完全忘了(不知道初中都忙什么了)。我们也别定义了,就看模样吧:这种上下对称的就是正弦波啦。


那么,现实生活中声音波形是这样的吗?

完全不是。

因为这种正弦波是纯音才有的波形,而自然界中没有纯音(实验室里能搞出来)。

自然界中的声音波形是这样式的:



放大看是这样的:



为啥长这样呢?

你可能会疑惑,长这样怎么了,每人长的都不一样,每个声音为什么要一样呢。这个波形就是这么不规则,怎么了!

答案是--这是不对的。


声音的波形都是正弦波,如果最终波形不是正弦波的,只有一个原因--它是很多正弦波的叠加。

怎么个叠加法?看几个图就知道了:


这个波形好怪啊,这是怎么产生的呢?


再看2张图:


看出来了吧,红色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怪异的波形。我们看不到的是它后面蓝色的那些波。这些波都是正弦波,但是叠加到一起就不再是正弦的模样了。


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自然界的声音都是这样多种波形的混音。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蓝色波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仔细看看这些蓝色波。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振幅最高,波长最长,频率最低的波,这个波学名叫基频,后面那些小的叫泛频,也叫泛音。

为啥叫基频呢,因为在所有这些波里面它是最基本的。


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这些泛音哪里来的?

泛音来自于声源的分段震动。

啥叫分段震动?

为什么还有分段震动呢?

上图是一根琴弦,却分成了四段,分别进行震动。

为什么会分成四段呢?核心在于震动的反射。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拨小提琴的琴弦。

你拨了琴弦的中间位置,琴弦一定会震动,这个震动就是那个基频。

然后震动会从中间往两头儿传递。两头儿是固定死的,所以传到头儿就会被反射回来。这就相当于有三个震动源了:中间+两头儿。

两头的波往中间传,中间的波往两头传,这三个波会重合。重合后成了一个新的波形,看起来就像上图那个样子。

然后这个新的波形接着继续往两头传,然后再反射,再重合,又形成新的波形,依次往复。等最后他们的频度成倍数叠加后就固定了。

最开始的那个波就是基频,后面经过反射等一系列的就是泛音。


什么是音色?

纯音是没有音色的,纯音之外的音就叫复合音。上文提到了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是复合音。这些泛音就叫音色。


人的嗓音就叫音色。

之所以嗓音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声带是不同的,而且空气经过口腔后形成震动的泛音是不同的。我们的听觉非常牛逼,它能识别所有的基频和泛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