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也可以猜字谜,比如草蔻——绿林好汉、百合——九九归一。如果用“余甘子”,打一个成语呢?那必是“苦尽甘来”无疑了。
“余甘子”,从这个名字上,就道出了它的口感。回味甘甜,只是初入口中,是苦涩的。
余甘子在早期还有一个稍显奇怪的名字,北宋苏·颂《图经本草》明确指出:“菴摩勒,余甘子也。生岭南交、广、爱等州。”庵摩勒,这是一个颇具佛教意味的名字。据学者考证,余甘子最早来自印度,庵摩勒为古梵语音译,意译为“无垢果”,无垢即为圣洁,古印度僧侣将其尊为“圣果”。
余甘子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泛,除了海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都有它的踪影。在国际上它还分布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余甘子喜温暖干热气候,大多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
在古代,余甘子在中药中的作用早已为人所熟知。如晋代的《南方草木状》中写道:“庵摩勒……食之先苦后甘,术士以变白须发,有验。”唐代《本草拾遗》中写:“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古人早就将余甘子用于生发、黑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提到:“余甘果主治风寒热气、丹石伤肺、解金石毒等症,并有久服轻身、延年长生等功效。” 解金石毒、延年长生之类的未可知,但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确实有提到“余甘子,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